太多人心梗喪命!醫生警告:夏天再熱,也別在「2時間」洗澡


醫生遇過好幾例老年男性,吃完晚飯去散步,出汗回家後準備洗澡休息,結果洗到一半胸口發悶、呼吸不上來,幾分鐘後倒地不起,送院已無心跳。很多時候家屬都不理解,覺得洗澡怎麼會死人,其實是那幾分鐘心肌徹底失去供血機會。還有些人覺得自己有冠心病,但吃藥就能「抗風險」,這種想法也得糾正。藥物控制的是日常狀態,不是突發劇烈波動。一旦出現強烈交感刺激,藥物的作用根本來不及介入。


另外,有個誤區也很常見,就是洗澡時間太長。心血管不穩定的人,洗澡時間一長,浴室水蒸氣重、空氣不流通,容易引起體內熱量聚集,導致血壓波動。加上有些人喜歡泡澡,泡個十幾分鐘不出來,熱水裡待久了,皮膚血管過度擴張,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起身時突然暈倒。一旦發生跌倒撞擊,合併顱腦損傷、肋骨骨折、肺部損傷,處理難度更高。

Advertisements


浴室本身是心血管事件高發區,封閉、濕滑、溫差大,對心血管有基礎病的人來說,這些日常場所反而是最該小心的。要在合適時間洗、合適方式洗。最安全是在飯後1.5小時、運動結束後1小時以上、身體體溫基本穩定時,使用接近體溫的溫水,洗澡時間控制在10分鐘,不鎖門、不獨處,最好提前告知家人或有人照應。

Advertisements


身體出問題往往不是因為做了壞事,而是好習慣做錯了方式。如果家中有冠心病老人,不願接受「不能隨時洗澡」的建議,總覺得「洗乾淨了心情才好」,又該怎麼處理?可以透過科普講解、醫生親自說明、案例分享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不是不洗,而是要挑時間和方式洗。同時,家人可以協助調整洗澡流程,比如提前幫老人調好水溫、設置防滑墊、控制洗澡時長、安裝緊急按鈕等。


必要時安排陪浴,尤其是飯後和出汗後的關鍵時間段。另外,也可以從心理層面入手,告訴他們身體安全是最重要的,哪怕「臭點」也比出事好。重點不在控制行為,而是換一種方式滿足他們「乾淨」、「舒服」的心理需求,比如用溫毛巾擦身、分段清潔等,逐步引導他們建立更安全的生活方式。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