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兒無女」晚年就會淒涼嗎?73歲頂客奶奶說實話:生活得很好啊 活一天開心一天「後事已經想好」
人口統計中有個概念,叫一代戶。
指的是同輩人居住或單身居住。
10多年前做人口普查,全國絕大多數還是二代戶。
也就是說父母+孩子組成的三四口之家是比較普遍的家庭模式。
可10年過去,變化巨大。
這兩年一代戶的佔比已經逼近50%了。
我們身邊未婚未育的、頂客的、空巢的……越來越多。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很多人已經表示擔憂了。
那些無子女家庭,又該如何是好?
的確,在誰也逃不掉的養老問題上,沒孩子的人難免比有孩子的人要焦慮。
他們中不只有主動選擇頂客的、單身的,也有因空巢、失獨而不得不成為一代戶的。
最近我看了一些老人的現狀和中年人的計劃,覺得很有參考意義。
分享給大家。
先看看這幾位老人是怎麼操作的。
有個博主街頭採訪過一位上海阿姨:73歲,沒有孩子。
Advertisements
她和丈夫都是大家庭出來的,特別渴望人少清凈的生活。
所以結婚40年,一直沒考慮過生孩子。
但老伴現在快80歲了,她自己也年過古稀。
採訪的小夥子忍不住問:上了年紀,這樣要怎麼生活呢?
沒想到阿姨一臉驚訝:
我倆明明生活得很好啊!
Advertisements
原來老兩口很會安排無孩的老年生活。
老伴比較宅,樂意在家看看書,同時包攬家務。
阿姨則愛玩,就每天上公園跳舞、打鼓,順便負責買菜回去。
這樣做到了各自盡興,同時配合默契,能彼此照應生活。
她還經常去各處演出,報團旅遊。
別的阿姨總因為要帶孫子抽不開身,她卻一身輕,想走就走。
至於往後的問題,她也不太糾結,現在過得快樂最要緊。
Advertisements
這是老伴尚在的情況,但歲數大了,總有一天要面臨失去和孤獨。
另一位上海的朱奶奶就是如此。
她86歲,老伴多年前已過世。
但因為喜歡清靜,她斷然拒絕孩子的陪伴和照顧。
堅持要遠離子女住,自己給自己養老。
不孤單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奶奶儘力把日子過得認真充實。
首先在吃飯方面。
很多老年人,如果沒有子女在家,吃飯就很糊弄。
但朱奶奶會用心為自己做每一餐,葷素搭配,甚至擺個盤讓自己賞心悅目。
Advertisements
其次,她有自己的愛好和社交。
喜歡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國隊的比賽一場不落地追。
打理的花花草草,每天拍完照片,做成美圖,發給老同學、老朋友。
一來問好,二來也是報平安,這是老人互相關照的方式。
Advertisements
她身體其實不好,每天要吃很多葯。
但選擇了不靠子女養老,她就努力讓自己保持好狀態,不依賴別人。
怕大腦退化,她每天做數獨。
學年輕人的電子產品、社交媒體。
怕身體退化,她堅持鍛煉。
散步遛彎,對牆練接球,練了平衡還練了眼睛。
Advertisements
至於更遠的事,她不想給自己增加思想負擔。
「真不行了,我就安安靜靜地走,一切從簡,不麻煩別人。」
Advertisements
還有不少選擇進養老機構的老人。
有在養老院工作過的網友坦言,她發現那些無子女的老人,其實在人生的前數十年早就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
並不一定就比有子女的老人生活質量差。
某節目跟拍過一個70歲大叔,退休後他選擇將養老院作為「終點站」。
喂流浪貓、上手工課、養花烹茶,好像在度過一個悠長的人生假期。
看起來,沒有孩子的晚年好像也沒多難。
但也別想得太簡單。
看起來輕鬆的背後,需要更充分的考量和準備。
最近刷到一個博主的視頻,給無子女養老的人提了個醒。
她很快就要步入40歲,預計不會結婚了,要麼結了婚也很難有孩子。
既然選擇了如此,就不得不做好風險預估。
不能現在一時爽,老後再迷茫。
擺在面前的,有很多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首先是失能。
比如上了年紀骨密度變低,彎腰駝背不說,還會影響行走,甚至摔倒。
連路都沒法走的話,何談生活?
腦力也會失能,尤其一到退休,忙碌了一輩子突然無所事事,可能會變得遲鈍獃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