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碗荔枝殼煮水!60歲大叔「連喝三個月」去醫院檢查 醫生愣住:脂肪肝、尿酸都降了
另外,荔枝殼水提取的成分結構複雜,不建議與抗凝藥、免疫抑製藥同時服用,因為其活性成分可能影響CYP450酶系,改變藥物代謝曲線。
簡單說,日常飲用沒問題,但如果是長期服藥的患者,得先諮詢醫生。
Advertisements
飲用方法也要注意。晒乾的荔枝殼要去掉內壁殘留的黑膜,防止雜質影響風味;
每次5-7克,加水500ml,小火煮20分鐘,顏色變深紅,帶點果香但不苦,說明成分已釋出,分兩次溫飲。
不要一次喝太多,也不要冰鎮儲存,尤其夏天容易滋生細菌。隔夜的最好別喝。
有人為了「加強效果」,每次放一大把,這是錯的。量大不等於效果好,反而容易刺激消化道。
Advertisements
這類食物級的干預方式,其實是一種傳統智慧與現代機制結合的好例子。很多過去的「偏方」並不是沒有科學邏輯,而是缺乏驗證路徑。
從營養學角度看,荔枝殼本身營養密度不高,但活性成分多,和某些超加工食品比,反而更「功能化」。
市場上已經有人開始把荔枝殼開發成飲片、袋泡茶,甚至提取液,但這種轉化過程中可能損失一部分活性成分,價格也隨之上升。
如果單純日常使用,自製、少量、持續、不過量,反而是最合理的用法。
就像這位大叔這樣,沒想著治病,也沒當葯喝,但身體的反應是真實的,這種「慢信號」可能比吃一堆補品更靠譜。
Advertisements
那問題來了,如果荔枝殼水確實有助於改善代謝,那它對高血壓有沒有可能產生影響?
這個問題不容易一概而論,但可以從兩個方向分析。第一,荔枝殼中的某些黃酮類成分,確實在體外實驗中有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的作用。
ACE是控制血壓的重要酶,很多降壓藥就是ACE抑製劑。
如果荔枝殼水中這些活性成分被有效釋放,有可能輕度干預血壓調節通路。但這個作用比較弱,也沒有達到藥物水平,只能說對輕度高血壓有潛在支持作用。
第二,飲用荔枝殼水本身會增加水攝入,對一些因血容量波動引起的高血壓有穩定效果。
特別是夏天大量出汗後補充低鈉水分,有利於鈉離子排出,對血壓波動有輔助調節。
但必須警惕一點,如果高血壓合併腎功能不全、大量飲水反而加重心臟負擔,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調節。
因此,不是「荔枝殼水能降壓」,而是它可能在某些高血壓人群中,通過多條路徑協助血壓維持。這種輔助邏輯,有待更多分群數據進一步確認。
文章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