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甩一甩就好!這4種大病都是「從手麻開始的」 一情況惡化「恐危及性命」:趕緊自查

手麻是日常生活中相當普遍的現象,通常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或手指受壓,阻礙了血液的正常流動。這種類型的手麻一般可以通過簡單的手部活動或甩動手指來迅速緩解,使手部感覺恢復正常。

然而,如果手麻症狀頻繁出現,持續時間較長且難以緩解,那麼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這可能是一些潛在健康問題的信號,我們不應忽視,而應及早警惕,以防這些「麻」煩悄然逼近。

一、這4種疾病都會引發手麻,細微區別輕鬆分辨

1.腦卒中前兆

腦卒中病程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這兩種情況均可能引發手指麻木的症狀。

當血栓等栓子阻塞血管時,便會發生腦梗死,使得部分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受損;而腦出血則是由於高血壓或外部力量的作用,導致腦部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對部分腦組織形成壓迫。

其主要症狀通常表現為一側上肢或下肢的麻木,甚至是半身麻木,這種麻木感可能會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之久。若未能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為半身不遂,嚴重時甚至威脅生命。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言語困難、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耳鳴以及意識模糊等症狀。

因此,對於已經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或房顫等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緊急救治。

2.頸椎病

頸椎病並非僅引發頸部不適,它還可能帶來手部麻木的問題,特別是在退行性頸椎病和突出型頸椎病中,這兩種類型也常被統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這種情況指的是,頸椎骨骼在發生形變的過程中,對脊神經根造成了壓迫,進而干擾了上半身的神經傳導。

其主要症狀表現為肢體麻木、頸肩部位疼痛以及胸口疼痛等。若您發現自己與這些症狀高度吻合,請務必儘快前往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和治療。

對於那些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的人群,我們建議您每隔1-2小時就進行一次頸部活動。在日常的閱讀、書寫或使用手機時,應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駝背和過度低頭,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圖/翻攝自 TVBS

3.糖尿病

糖尿病作為一種全身性疾病,伴隨著多種併發症的風險,其中神經異常尤為突出。這種併發症的產生,源於長期高血糖狀態對人體血管與神經系統的持續損害。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導致血管硬化和神經變性,進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群體中,這種現象的發生率高達40%左右。

患者常常會出現手部麻木和疼痛的症狀,這些不適感往往持續存在且難以緩解。更為典型的是,這些症狀通常呈對稱性出現,有時還會伴隨發熱、發涼或觸電般的異常感覺。

為了有效應對這一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必須加強對血糖水平的控制。這包括積极參与體育鍛煉,堅持低糖飲食,以及實施其他健康管理措施。通過這些努力,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還能顯著延緩神經異常等相關症狀的發生和發展。

4.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這個名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頗為陌生,但它還有一個更通俗的稱呼——「滑鼠手」。這種疾病在頻繁使用手腕的人群中尤為常見。其典型特徵是,休息時麻木感加劇,活動後症狀反而減輕。不少患者在夜深人靜時,會因手部麻木或疼痛而從睡夢中驚醒。

說到這,我們得了解一下手部的神經構造。手部由多條神經精密連接,其中「正中神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長時間的手部勞作往往會導致正中神經受損,進而引發腕隧道症候群。

那麼,腕隧道症候群有哪些主要症狀呢?患者通常會感到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疼痛,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手部力量減弱的情況。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症狀,病情一旦惡化,患者甚至連夾菜、扣扣子這樣的簡單動作都難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疾病在女性群體中更為常見。女性的手腕相對較小,更容易受到壓迫,加之長期的手腕勞累,患病風險自然增加。例如,哺乳期婦女長時間抱著孩子餵奶,就很容易患上腕隧道症候群。

為了預防這種疾病,我們應該盡量減少手部的重複性動作,避免手腕過度勞累。當感到手腕疲勞時,可以用熱毛巾輕敷,這樣能有效舒緩腕部肌肉。

圖/翻攝自 Yahoo奇摩新聞

二、兩個小妙招,幫你擺脫手指麻木

1.手腕活動操

請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操作:首先,伸出你的左手,確保手掌心正對著自己,並讓掌心自然下垂。接著,用右手包裹住左手的手背,緩緩向內施加力量,使左手腕部逐漸彎曲。

在此過程中,請務必保持呼吸順暢。持續這個動作大約30秒鐘後,換用右手進行相同的操作。你可以重複這個練習幾次,以提高手腕的靈活度。

2.手指放鬆操

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手指的展開與握拳練習:首先,讓手指自然而然地伸展開來,不要有任何的緊張與刻意。接著,緩緩地將手指彎曲,逐漸地形成一個完整的拳頭。在此過程中,務必要保持動作的緩慢與平穩,以便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每一個手指關節的運動情況。這一練習可以反覆進行,直到你感受到手指變得越發輕鬆自如、靈活敏捷為止。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