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總誇女兒比兒子孝順!過年發紅包「給孫子和外孫子的金額」卻天差地別 做一套說一套:偏心讓人寒心
兩個姑姑在旁邊笑,說既然女兒好,那你把你的錢都給女兒唄。
爺爺一聽就說,別老提錢錢的,多俗氣。等我死了,這錢你們愛咋分咋分,我就不管了。
親戚們大概以為爺爺真是這麼想的,他們哪裡知道我爺爺心裡精明著呢。他的錢他才不會不管呢,聽姑姑說,爺爺的遺囑早都寫好了,就鎖在他的抽屜裡。
我問姑姑寫的啥?姑姑說財產都給你爸唄。
其實爺爺沒有多少財產,他以前薪水也不高,就是近些年才漲了很多,他又沒有什麼副業,也不做買賣,能攢下多少錢呢。
我的兩個姑姑都極其孝順,她們經歷過坎坷的童年。和我們晚輩聊天的時候,經常講述當年父母帶她們姐弟三人一起生活時的艱難,對父母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那個年代,父母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讓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退休都有收入;在父母的干預下,也都找到了好對象,生活也都過的很好。姑姑說在那個年代,只有父母為兒女負責的才會這樣,不是每一家都能做到的。
Advertisements
在她們的心裡,父母的恩情大如山,對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也非常理解,用大姑的話說,那個年代的人都這樣,都是喜歡兒子的,非常正常。
Advertisements
今天早晨包完餃子,爺爺又把我悄悄的叫到他的屋子,把他的房產證拿給了我,讓我放起來。
我問為什麼,他趕快擺手說,房子以後給你了,這個房產證你放起來,別讓別人看見,別告訴你爸你媽,
我告訴爺爺說,以後這個房子要我爸和我姑他們三個人分的,沒我啥事。
爺爺說胡說,我的房子想給誰就給誰,現在給你了,你快點把房產證藏起來,別讓他們看到。
大表哥和二表哥站在門口假裝起鬨,問啥好東西啊,姥爺也給我們點唄。
爺爺嚇得背過身,說啥也沒有,啥也沒有,讓你媽給你們歡點凍梨,你倆去吃吧。
兩個中年男人在那裡笑的呀。
Advertisements
我的爺爺,簡直是太有意思了。他那個小縣城兩居室的房子,還怕別人惦記,人家大姑的兒子是領導,二姑的兒子繼承家族產業了,誰稀得要他的破房子呢。
這是我同一辦公室同事的故事,他講給我聽,我把它寫出來。
但我想這家人都不缺錢,老人也沒有太多的錢,而你們也並不指望著老人的這點錢,所以才其樂融融。那麼如果兒女都不富裕,而老人的家底又厚,能一定程度解決很大他們的經濟問題,那是不是就會又一種結果?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Advertisements
我一個女同學,她父母也是重男輕,家裡拆遷給了四套房子,父母住一套,另外三套全給了他的兩個哥哥。
同學丈夫有暴力傾向,她一氣之下離了婚,為了要孩子寧可凈身出戶。
帶著孩子沒地方去,只好去了娘家。
覺得客居娘家畢竟不好意思,也怕嫂子們不願意,所以每天下了班都拚命的做家務,過年過節,給父母和三個侄子,兩個嫂子買禮物。
錢沒少花,累沒少挨。結果大年初五早晨,父母還是趕她走,讓她抓緊出去找房子,上了班兒就搬出去住。
她不解,問母親為什麼?她為這個家庭付出的還少嗎?而且父母單獨居住,也不是沒有空房間,為什麼不能容她多住一段時間?
母親說是她嫂子不願意,怕她住的時間長了賴著不走,將來再霸佔父母的這套住房。
沒辦法,只好讓我們大家幫她找房子。
Advertisements
我問她,你娘家這麼多房子,她作為親生女兒,繼承父母的一套房子,不應該嗎?
她說,父母早就告訴她了,有兒子的沒女兒的,家裡的一草一木她都不要有想法,不會給她的。
Advertisements
她說,想起父母的偏心,她真是傷心,在娘家這一年,平時哥嫂和三個侄兒經常來家裡吃飯,都只帶著一張嘴,從不買食材。買菜做飯都是她的事兒,父母也不給她買菜錢,總是通知她說你哥今天回來吃飯,多做幾個菜,然後就不管了。
她每每接到通知,總是下班兒第一時間沖向菜市場買菜買肉,回來抓緊時間做飯。
做好了,哥哥們拖兒帶女的回來,吃完飯拍拍屁股就走,剩下的杯盤狼藉也要她來收拾。
本想著付出這麼多,會得到家裡人接納她們母子暫住,可父母認為她做的都是應該的,父母總覺得女兒為家裡幹活,付出就是應該的。
至於想索取,那是一絲一毫都不行的,這不,擔心她常住不走,嫂子背後嘀咕,母親出面趕她了。
有些人的偏心被兒女拿來當成笑談,可有些老人的偏心真的讓兒女傷透了心。
家本來應該是最溫馨的港灣,可不被偏愛的孩子一直在受傷,當父母的卻渾然不覺,或者是故意視而不見。
不喜歡偏心的老人,無論是發生在第一個家庭中,還是發生在第二個家庭裡。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只要是多子女的家庭,偏心就永遠存在,所以為了不偏心,還是只要一個孩子吧。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