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門貴女!卻流離失所「客死異鄉」多日才發現 一生無兒女「遺產給她」一分沒留給親弟


結婚後,賴雅中風卧床,張愛玲獨自照顧他長達十年,直到1967年賴雅去世。

儘管張愛玲在美國生活了40年,但她始終沒有忘記上海。儘管她加入了美國國籍,但她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

Advertisements


在海外的第一階段,張愛玲為了謀生曾試圖寫英文長篇小說,但被出版社拒絕。在第二階段,她開始專註於翻譯《海上花列傳》和研究《紅樓夢》,尋找自己精神的皈依。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張愛玲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因為對跳蚤沒有抵抗力,她頻繁地搬家。

最終,在洛杉磯的一處公寓里去世,幾天後才被房東發現。她的離世讓人唏噓不已,一代才女就這樣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Advertisements

遺囑雖短,卻充滿了悲涼之感

1995年9月8日,洛杉磯的一座白色公寓內,房東小心翼翼地打開了門,發現屋內依舊亮著取暖用的日光燈,柔和而有些昏暗的光線照亮了傢具。然而,仔細一看,這能稱得上是傢具嗎?行軍床、摺疊椅,電視機的表面還微微覆蓋著一層薄灰,幾乎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了。


行軍床上,躺著的是那位東方面孔的老婦人,她是這間房子的房客,房東這幾天一直等不到她的消息,因此趕過來查看。走近時,已經能聞到屍體散發出腐臭的氣息,但她躺在一張藍灰色的毯子上,臉向外側,面容沒有任何痛苦,反而格外的安詳。

她看上去像只有一把骨頭一般,格外瘦弱。似乎已經預見了自己的死亡一般,她的各種身份證明與一應的證件都收拾得整整齊齊,擺在門口處顯眼的位置。

Advertisements

當警察將張愛玲的遺囑拿給林式同看時,他驚訝地發現,這份遺囑與張愛玲生前的形象一樣,冷靜而決絕。

她沒有對生前的任何事情進行追思,也沒有對死後的事做過多的託付,只在一張紙上簡單地交代了兩件事。

一是將她所有的遺產全部贈與居住在香港的宋琪夫婦。

二是希望她死後立即火葬,不要讓其他人見到遺體,也不舉行葬禮。


此時張愛玲的弟弟還在世,他也曾經向張愛玲求助過。但張愛玲多年在外漂泊,與所謂親人的關係已經十分淡漠,因此和弟弟也漸漸沒有了聯繫。


Advertisements

在清算遺產時才發現張愛玲的遺產其實很多,但她卻一分也沒有打算留給弟弟。

晚年的窮困生活,其實只是因為張愛玲將那些視為身外之物。儘管每次搬家都要扔掉一部分行李,儘管吃的用的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用品,但她卻還是悄悄向朋友吐槽:「身外之物還是扔得不夠多。」

張愛玲的離開讓人們真正理解到她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她內心的世界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僅表達了人性的複雜和深刻,也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滄桑。

她的作品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一,被廣泛閱讀和研究。

人們通過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思想和情感,也通過她的作品感受到她的才華和魅力。

在張愛玲的離開之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她的作品和生活方式。

他們發現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反映了她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Advertisements

她追求自由和獨立,不願意受到任何人的束縛和限制。

她喜歡獨處,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

她的生活方式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張愛玲的作品和她的人生經歷成為了人們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她的故事和思想被廣泛傳播和分享。

人們通過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才華和魅力,也通過她的經歷了解她的性格和價值觀。

最後,張愛玲的故事成為了一個傳奇。她的名字和作品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人們會一直記住她對文學和生活的貢獻,也會一直探討她的故事和思想帶給人們的啟示和影響。

總結: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這句話來自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至今回顧起來,它似乎已經預示了張愛玲的一生。

當她年輕時,她以才華和獨特的視角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她的生活充滿了榮耀和光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艱辛和人際關係的疏離逐漸磨平了她的熱情和驕傲。

Advertisements

她是否感到孤獨?也許吧,她的孤獨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然而,儘管她的生活可能充滿了寂寞,但她的作品卻以獨特的魅力永存於人們的心中。

因此,這句話也象徵了張愛玲的一生:儘管她的人生充滿了挫折和孤獨,但她的才華和作品卻永遠閃耀在文學的殿堂中。

注:生於1920年9月30號的張愛玲於1995年9月8號去世,享年75歲。



看到文章最後,各位看官對於這件事怎麼看?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探討!也希望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