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門貴女!卻流離失所「客死異鄉」多日才發現 一生無兒女「遺產給她」一分沒留給親弟


在1995年那個陽光明媚的9月8日,洛杉磯的一位房東注意到他的一個租客似乎已經好幾天沒有動靜了。


這位租客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老婦人,雖然她一直保持著整潔的房間,但她的生活習慣卻讓他感到有些不悅。他曾考慮如何與她溝通,商議收回房子的事情。


然而,當他決定上門拜訪時,他驚訝地發現這位老婦人已經去世了。她的屍體已經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腐臭味。他立刻報警,警察調查了她的證件,上面顯示她的名字是張愛玲。

在民國時期,張愛玲因才華出眾、獨具匠心而聲名遠揚。

然而,晚年的她卻孤獨無助,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她的創作收入都去哪裡了呢?

在她四十年間在美國漂泊的日子裡,她的心態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Advertisements

名門貴女,童年卻波折崎嶇

張愛玲的家世確實顯赫,她的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祖父也是清末時的大臣。

這種貴族家庭背景讓她從出生起就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財富。然而,儘管她出身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家庭,她卻對精神世界有著無盡的追求。


Advertisements

張愛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這使得她的童年充滿了困惑和痛苦。

她曾經和父親一起生活了四年,雖然父親對她疼愛有加,但由於母親不在身邊,她對親情的理解始終有些模糊。


Advertisements

直到1928年,張愛玲全家由天津搬回上海,父母不知出於何種原因重歸舊好,她才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


然而,這種甜蜜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十歲時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又只能獨自跟隨父親生活。

儘管經歷了這些痛苦和困惑,張愛玲仍然堅持尋求庇護和安慰。她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一頭扎進書籍的海洋。在那裡,她找到了安慰和啟示,這也為她的未來創作奠定了基礎。


Advertisements

沉浸於文學世界,精神世界得以躲避現實

張愛玲,這位七歲便初試鋒芒的文學天才,當時還在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

她以一部描寫家庭悲劇的小說初露鋒芒,之後又以一部描述少女失戀並自殺的小說展示了深邃的情感。此外,她還創作了一篇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小說,展示了她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憧憬。


從她開始創作的那一刻起,她的文字間就瀰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愁雲。


Advertisements

1931年,年僅十歲的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校的校刊《鳳藻》上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說。第二年,她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又在同一份校刊上發表。她的作品充滿了悲傷和苦澀,而她自己也在文字中尋找著心靈的避風港。

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書籍,並在讀書過程中寫下了許多精彩的評論文章,這些文章也在校外的報紙雜誌上廣為發表。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或許能讓她短暫忘記心中的苦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937年畢業時,多家刊物上都留下了張愛玲的名字。

然而,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再婚迎娶續弦,這一行為使得張愛玲與父親之間本就不算和睦的關係變得更加充滿矛盾。同樣,張愛玲和自己的這位繼母也總是產生爭吵。最嚴重的一次爭吵發生在1938年,當時繼母希望張愛玲放棄學業,而張愛玲則堅定地認為這是繼母在趕她走。在成長過程中,對文學的追求已經滲透在她的生命中,因此她無法捨棄這個夢想。

Advertisements

最終,張愛玲逃離了這個所謂的家,但此時她已無依無靠。


幸運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為她提供了兩條路:一是嫁人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二是繼續求學。張愛玲選擇了後者。由於得不到家裡的支持,她只能通過寫作來維持生計。幾年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並獲得多項獎學金。然而好景不長,1942年香港淪陷,她被迫中斷學業回到上海。

Advertisements


回到上海后,張愛玲全心投入到寫作中並成為了一名職業作家。1943年她在雜誌《紫羅蘭》上發表了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這篇小說讓她的文壇聲名大噪。


隨著作品的相繼問世和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她的生活逐漸好轉起來。然而在感情方面她卻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胡蘭成的背叛讓她深感痛苦和失望,她曾經以為找到了心靈的歸宿然而卻只是萎謝了這段感情也使她的創作靈感逐漸枯竭。


流離失所,四十年尋根的堅定信念

張愛玲離開胡蘭成后,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

不僅身體上漂泊,心靈上也無所依託。

為了追尋自己的文學夢想,1952年她離開了上海,前往香港。

儘管在香港大學重新開始學習,並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

然而,在1955年,張愛玲遇到了她的第二段感情,對方是一個落魄的劇作家賴雅。

儘管朋友們都認為這段感情不值得,但張愛玲還是決定與他結婚。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