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娘家!在弟弟新房「吃了一頓飯後」 深深體會到: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成了親戚
老話常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家就會散。」兄弟姐妹再親,也會逐漸變成只有血脈相連的親戚。並且對男人來說,會沒了老家,而女人會沒了娘家。
過去我不信,覺得即使父母走了,家裡還有兩個弟弟在,這個家就不會散,我依舊還有娘家可歸。
然而,父母去世後,我帶著丈夫和女兒時隔多年回到娘家,卻發現老話所言非虛。父母走了,娘家也隨之遠去,曾經同吃同住的兄弟姐妹,也成了親戚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我叫魏如玉,今年48歲,是一名遠嫁的女人,25歲時,就遠嫁到離家800公裡外的婆家。
嫁人後的這20多年,我極少回老家。
起初因條件有限,沒車沒錢,三四年才回一次。後來夫妻倆事業穩定,有車有錢了,便一年回一次娘家看望父母。
但四年前父母相繼去世後,我回家的次數又少了,上一次還是在三年前,為了祭拜父親去世周年,我獨自回去過。
雖然說家裡父母不在了,我沒了經常回娘家的理由,但我還是很挂念兩個弟弟的。
所以今年春,我就帶著丈夫女兒時隔三年回了一次娘家。
也不算是特意回去的,只是因女兒18歲成人了,我們計劃獎勵女兒自駕旅行,順道回娘家看看二弟、三弟,還有家裡的老叔老嬸。
我把打算回娘家的想法,跟二弟三弟說了,他們兄弟倆都挺熱情歡迎的。
原本我打算在縣城開兩間房住宿,再分別去兩個弟弟家吃飯的。但是住在縣城的三弟,非常熱情相邀,硬要我們去他家住,說他家房間管夠。
我這三弟是託了父母的福,在十年前,父母還在世時,分家分給了他一塊不起眼的地皮,沒想到前年好巧不巧遇到拆遷徵收了,於是三弟就拿著這筆徵收款,在城裡買了一套大四房。
看見三弟這麼熱情,加上他的房子確實夠大,我就答應了。本來丈夫和女兒都表示,不太想去三弟家住的,畢竟出來玩都想住得方便點,不想寄人籬下。
但為了不打擊弟弟的熱情,我還是說服了父女倆。
由於一路休息太多,導致預估中午12點前可以到的,走到半路才發現,到達三弟家得中午一點多。這讓我感覺挺不好意思的,就叫弟弟不用等我們吃飯。
大概一點半,我們才到達三弟家,按照走親的習慣,去三弟家之時,我們也去附近超市買了一箱奶一個榴槤和一大箱黃花梨,我個人覺得這份量是挺夠的,三弟一家也會喜歡。
到達後,只有三弟出來接我們,弟媳和兩個侄子都不見人影。
而等我們坐了好一會,三弟媳才出現,並且看見我們買的水果禮物,顯得有些不以為然,就有點看不起似的說:
「哎呀,大姐你來就來嘛,還帶這些東西幹嘛,而且這些家裡都有的是,吃都吃不完......」
三弟媳還沒說完,三弟察覺氣氛不對,就趕緊讓弟媳切水果去了。
看到三弟媳這樣地態度,我是有點尷尬的,愣在那裡不知說啥好?而三弟也好像看出來我們的表情變化,就解釋說:
「你弟妹就那樣的,什麼東西都怕買多了浪費!」
在三弟家坐了會兒,弟媳把水果切好了,三弟才把兩個侄子從房間趕出來,要他們喊人和吃水果。
而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出來叫了聲「姑姑、姑父」,轉身拿走幾塊水果,就跑回房間去了。
三弟媳切好水果,閑聊了幾句後,也背起挎包去外面打麻將了。
三弟和我們聊了幾句,也像沒了啥話題似的,乾巴巴地看電視介紹劇情,後來還是我提出,想睡個午覺,才打破這種尷尬的氣氛。
三弟給我們安排了兩間房,我跟女兒一間房,丈夫會打呼嚕就自己睡一間。
我以為三弟知道我們要來住,會提前收拾好房間,結果我和女兒一躺到床上,卻聞到被子和枕頭一股很久沒換洗的霉味,床頭邊上還有許多灰塵。
我也不敢挑剔啥,自己關緊房門,拿著紙巾到處擦了擦,然後拿件衣服墊在枕頭上,勉強眯了個午覺。
晚上弟媳做飯時,我本想去廚房幫忙的,結果卻被婉拒,說我是客人,不能讓我動手。
而吃飯時,我們也像中午那樣氣氛很冷,聊了幾句家常,問了各自孩子的事,就沒多少話題了。
為了緩和這種尷尬,丈夫一直在找話題,但只有三弟會附和說幾句,並且都是「嗯嗯哦哦」。
總之,那一天那一晚,我們在三弟家的感覺,就像被三弟應付式地招呼似的。這種感覺和父母還在世時,是不一樣的。
以前回來,不管父母在哪個弟弟家招呼我們,都會給我們準備好房間,換洗好床單被套,甚至還會拉著我們聊個不停,不會把我們晾在一邊,隨便應付式地招呼。
這樣的氛圍,讓我們很不自在,第二天中午吃了飯,我們決定搬出去住酒店。
我跟三弟撒謊說,我要去其他地方見見老同學,可能會玩得很晚,就不方便在家過夜了。
三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沒過多留我,而送我們下樓時,我看弟弟心情還不錯,比昨天剛見面時好很多,話也多了,這種感覺好像我們走了,他就鬆了一口氣似的。
雖然這種表現,讓人看了挺彆扭的,但我也沒為之生氣,因為我覺得三弟一開始是很熱情歡迎我們來的。只是三弟媳可能不大歡迎,讓他為難了。
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三天我還是按照約定,想拉著三弟一家去鎮上找二弟相聚,然後再一起去老家看望老叔老嬸。
但第三天一大早,三弟家卻只有三弟一個人跟我們回去,說是三弟媳身體不適,兩個孩子要出去玩。
到二弟家,雖然相比較三弟,住在農村的二弟夫妻倆更熱情點,做了滿滿一大桌飯菜,三姐弟也喝了酒,聊了很多往事。
但是話里話外,都讓我感覺到了一種莫名的生份,都把我當客人一樣,老家發生了很多事都不跟我說。
比如父母老房子賣給了老叔,農田租給了鄰居,山林也承包給了村裡某大戶種藥材,還有他們兄弟倆當初分到父母名下的地皮,雙雙拆遷補償了幾百萬的事等等,都沒跟我說。
很怕我回來,要跟他們爭那些收益和賠償款似的,對於這種情況,我也不去計較,也應付式地走完了這波親。
在二弟家吃了午飯,沒待多久,我就說晚上要趕到某個旅遊景點,麻溜地回老家見了老叔老嬸,就離開了娘家。
通過這次回娘家,讓我對親情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果然是父母走了,家就會散,同時兄弟姐妹,也會變成只是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還有就是,沒有父母作為紐帶,兄弟姐妹之間來往多了,就會變成一種叨擾和麻煩。
所以,我也決定,以後無事就不經常回娘家了,要回去也會住酒店,然後外面飯店請客吃飯,再也不住弟弟家了。這樣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叨擾,也能減少很多尷尬和不和諧。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