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門貴女!卻流離失所「客死異鄉」多日才發現 一生無兒女「遺產給她」一分沒留給親弟
在1995年那個陽光明媚的9月8日,洛杉磯的一位房東注意到他的一個租客似乎已經好幾天沒有動靜了。
這位租客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老婦人,雖然她一直保持著整潔的房間,但她的生活習慣卻讓他感到有些不悅。他曾考慮如何與她溝通,商議收回房子的事情。
然而,當他決定上門拜訪時,他驚訝地發現這位老婦人已經去世了。她的屍體已經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腐臭味。他立刻報警,警察調查了她的證件,上面顯示她的名字是張愛玲。
在民國時期,張愛玲因才華出眾、獨具匠心而聲名遠揚。
然而,晚年的她卻孤獨無助,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她的創作收入都去哪裡了呢?
在她四十年間在美國漂泊的日子裡,她的心態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名門貴女,童年卻波折崎嶇
張愛玲的家世確實顯赫,她的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祖父也是清末時的大臣。
這種貴族家庭背景讓她從出生起就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財富。然而,儘管她出身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家庭,她卻對精神世界有著無盡的追求。
張愛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這使得她的童年充滿了困惑和痛苦。
她曾經和父親一起生活了四年,雖然父親對她疼愛有加,但由於母親不在身邊,她對親情的理解始終有些模糊。
直到1928年,張愛玲全家由天津搬回上海,父母不知出於何種原因重歸舊好,她才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
然而,這種甜蜜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十歲時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又只能獨自跟隨父親生活。
儘管經歷了這些痛苦和困惑,張愛玲仍然堅持尋求庇護和安慰。她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一頭扎進書籍的海洋。在那裡,她找到了安慰和啟示,這也為她的未來創作奠定了基礎。
沉浸於文學世界,精神世界得以躲避現實
張愛玲,這位七歲便初試鋒芒的文學天才,當時還在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
她以一部描寫家庭悲劇的小說初露鋒芒,之後又以一部描述少女失戀並自殺的小說展示了深邃的情感。此外,她還創作了一篇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小說,展示了她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憧憬。
從她開始創作的那一刻起,她的文字間就瀰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愁雲。
1931年,年僅十歲的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校的校刊《鳳藻》上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說。第二年,她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又在同一份校刊上發表。她的作品充滿了悲傷和苦澀,而她自己也在文字中尋找著心靈的避風港。
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書籍,並在讀書過程中寫下了許多精彩的評論文章,這些文章也在校外的報紙雜誌上廣為發表。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或許能讓她短暫忘記心中的苦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937年畢業時,多家刊物上都留下了張愛玲的名字。
然而,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再婚迎娶續弦,這一行為使得張愛玲與父親之間本就不算和睦的關係變得更加充滿矛盾。同樣,張愛玲和自己的這位繼母也總是產生爭吵。最嚴重的一次爭吵發生在1938年,當時繼母希望張愛玲放棄學業,而張愛玲則堅定地認為這是繼母在趕她走。在成長過程中,對文學的追求已經滲透在她的生命中,因此她無法捨棄這個夢想。
最終,張愛玲逃離了這個所謂的家,但此時她已無依無靠。
幸運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為她提供了兩條路:一是嫁人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二是繼續求學。張愛玲選擇了後者。由於得不到家裡的支持,她只能通過寫作來維持生計。幾年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並獲得多項獎學金。然而好景不長,1942年香港淪陷,她被迫中斷學業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張愛玲全心投入到寫作中並成為了一名職業作家。1943年她在雜誌《紫羅蘭》上發表了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這篇小說讓她的文壇聲名大噪。
隨著作品的相繼問世和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她的生活逐漸好轉起來。然而在感情方面她卻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胡蘭成的背叛讓她深感痛苦和失望,她曾經以為找到了心靈的歸宿然而卻只是萎謝了這段感情也使她的創作靈感逐漸枯竭。
流離失所,四十年尋根的堅定信念
張愛玲離開胡蘭成后,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
不僅身體上漂泊,心靈上也無所依託。
為了追尋自己的文學夢想,1952年她離開了上海,前往香港。
儘管在香港大學重新開始學習,並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
然而,在1955年,張愛玲遇到了她的第二段感情,對方是一個落魄的劇作家賴雅。
儘管朋友們都認為這段感情不值得,但張愛玲還是決定與他結婚。
結婚後,賴雅中風卧床,張愛玲獨自照顧他長達十年,直到1967年賴雅去世。
儘管張愛玲在美國生活了40年,但她始終沒有忘記上海。儘管她加入了美國國籍,但她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
在海外的第一階段,張愛玲為了謀生曾試圖寫英文長篇小說,但被出版社拒絕。在第二階段,她開始專註於翻譯《海上花列傳》和研究《紅樓夢》,尋找自己精神的皈依。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張愛玲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因為對跳蚤沒有抵抗力,她頻繁地搬家。
最終,在洛杉磯的一處公寓里去世,幾天後才被房東發現。她的離世讓人唏噓不已,一代才女就這樣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遺囑雖短,卻充滿了悲涼之感
1995年9月8日,洛杉磯的一座白色公寓內,房東小心翼翼地打開了門,發現屋內依舊亮著取暖用的日光燈,柔和而有些昏暗的光線照亮了傢具。然而,仔細一看,這能稱得上是傢具嗎?行軍床、摺疊椅,電視機的表面還微微覆蓋著一層薄灰,幾乎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了。
行軍床上,躺著的是那位東方面孔的老婦人,她是這間房子的房客,房東這幾天一直等不到她的消息,因此趕過來查看。走近時,已經能聞到屍體散發出腐臭的氣息,但她躺在一張藍灰色的毯子上,臉向外側,面容沒有任何痛苦,反而格外的安詳。
她看上去像只有一把骨頭一般,格外瘦弱。似乎已經預見了自己的死亡一般,她的各種身份證明與一應的證件都收拾得整整齊齊,擺在門口處顯眼的位置。
當警察將張愛玲的遺囑拿給林式同看時,他驚訝地發現,這份遺囑與張愛玲生前的形象一樣,冷靜而決絕。
她沒有對生前的任何事情進行追思,也沒有對死後的事做過多的託付,只在一張紙上簡單地交代了兩件事。
一是將她所有的遺產全部贈與居住在香港的宋琪夫婦。
二是希望她死後立即火葬,不要讓其他人見到遺體,也不舉行葬禮。
此時張愛玲的弟弟還在世,他也曾經向張愛玲求助過。但張愛玲多年在外漂泊,與所謂親人的關係已經十分淡漠,因此和弟弟也漸漸沒有了聯繫。
在清算遺產時才發現張愛玲的遺產其實很多,但她卻一分也沒有打算留給弟弟。
晚年的窮困生活,其實只是因為張愛玲將那些視為身外之物。儘管每次搬家都要扔掉一部分行李,儘管吃的用的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用品,但她卻還是悄悄向朋友吐槽:「身外之物還是扔得不夠多。」
張愛玲的離開讓人們真正理解到她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她內心的世界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僅表達了人性的複雜和深刻,也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滄桑。
她的作品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一,被廣泛閱讀和研究。
人們通過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思想和情感,也通過她的作品感受到她的才華和魅力。
在張愛玲的離開之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她的作品和生活方式。
他們發現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反映了她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她追求自由和獨立,不願意受到任何人的束縛和限制。
她喜歡獨處,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
她的生活方式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張愛玲的作品和她的人生經歷成為了人們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她的故事和思想被廣泛傳播和分享。
人們通過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才華和魅力,也通過她的經歷了解她的性格和價值觀。
最後,張愛玲的故事成為了一個傳奇。她的名字和作品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人們會一直記住她對文學和生活的貢獻,也會一直探討她的故事和思想帶給人們的啟示和影響。
總結: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這句話來自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至今回顧起來,它似乎已經預示了張愛玲的一生。
當她年輕時,她以才華和獨特的視角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她的生活充滿了榮耀和光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艱辛和人際關係的疏離逐漸磨平了她的熱情和驕傲。
她是否感到孤獨?也許吧,她的孤獨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然而,儘管她的生活可能充滿了寂寞,但她的作品卻以獨特的魅力永存於人們的心中。
因此,這句話也象徵了張愛玲的一生:儘管她的人生充滿了挫折和孤獨,但她的才華和作品卻永遠閃耀在文學的殿堂中。
注:生於1920年9月30號的張愛玲於1995年9月8號去世,享年75歲。
看到文章最後,各位看官對於這件事怎麼看?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探討!也希望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