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看護自述!工作15年才懂大部分老人「是被迫在養老院的」 晚年困境「養兒不防老」

導語

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忙碌,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但是讓老人自己住,子女又不放心。所以很多子女選擇將老人送到養老院。

養老院里,有許多和父母年紀相差不大的老人。父母和子女有代溝,但是和同齡人有話題聊,大家住在一起,說說笑笑,時間就過去了。有人陪著聊天,總比老人在家裡孤獨地待著,看著牆上的鐘錶緩慢前行,要好很多。

而且父母若是獨自在家,萬一生病了或者暈倒了,也沒人知道。

可是在養老院,有專業的護工照顧。如果老人身體不適,護工能及時發現,老人若是病情嚴重,護工也能及時將老人送到醫院救治,子女也更放心。

如今,養老院的設施越來越全,不同的養老院會有不同的活動,供老年人消遣娛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在外地,沒時間陪伴父母,又擔心父母照顧不好自己,就會將父母送到養老院生活。

雖然養老院里的老人們抱團養老,每天有不同的活動打發時間,然而到了節日,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多數老人在節日期間,很難開心起來,原因也各有不同。

47歲的趙阿姨在養老院當了15年護工,她對這種情況感同身受,且十分無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來自趙阿姨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趙阿姨,我今年47歲,在養老院工作15年了。我在養老院當護工,也是機緣巧合。

那年,我和丈夫一起到城裡打工,我只有國小文化,找工作很難。為了掙錢,只能做一些苦力,一個月拿幾千多塊的工資。我在外打工第二年,母親生了一場大病,要住院治療。

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生病,我這個做女兒的自然親力親為,用心照料。

母親旁邊的病床住著一位50多歲的阿姨,阿姨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沒辦法趕回來。不過阿姨的女兒花錢給她請了護工。但是那個護工做事馬虎,阿姨看不下去,經常當著護工的面就吐槽她。

後來護工辭職了,阿姨覺得我照顧母親很細心,就問我願不願照顧她,工資和護工一樣多。我們偶爾會聊天,阿姨知道我照顧母親時,一直在擔心錢的問題,如今既能照顧母親又有錢賺,我當然樂意。

我照顧阿姨二十天,阿姨給了我一筆錢,這筆錢可是我兩個月的工資啊。我母親出院時,阿姨說我性格溫和,幹活有力氣,心思又細膩,適合去養老院當護工,於是,我就通過學習和考證,走上了護工的道路。

母親去世後,我曾想過改行做其他工作,可是照顧老人雖然身體累,卻讓我從心底里覺得幸福、踏實,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後,還是選擇了現在這份工作。

在養老院工作了15年,我見過形形色色的老人和心思各異的子女。然而工作越久,我越覺得無奈和辛酸。尤其是臨近節日團圓的時候,老人看似每天笑呵呵,其實各有心思。下面我就選幾個印象深刻的老人,說說她們的故事。

趙阿姨,87歲,在養老院住了10年

趙阿姨七十七歲那年,住進了養老院。趙阿姨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按理說,趙阿姨有四個孩子,應該不愁沒人照顧。

可是趙阿姨自從癱瘓在床後,四個子女卻互相推脫,都找借口不願意伺候趙阿姨。

久病床前無孝子,我知道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多辛苦,可是趙阿姨養大了四個孩子,四個孩子卻不願意養活一個老人,趙阿姨心裡怎麼可能不難受呢?

趙阿姨住養老院之前,已經癱瘓半年了,她身上有幾塊褥瘡,說明子女照顧地不夠細心。不過趙阿姨還是不想住進養老院,她覺得她有兒有女,卻在養老院里養老,說出去太丟人了。

可是趙阿姨的兩個兒媳卻說:媽,我們要上班,孩子要上學,我們照顧你,我們這個家誰賺錢,以後怎麼生活?現在時代不同了,你要是真心疼我們,就安心在養老院待著。

趙阿姨的女兒也附和道:媽,我們是嫁出去的女兒,我不是不孝順你,可你總住在我婆家,我怕公婆和丈夫有意見。我要是在老家照顧你,我自己的家怎麼辦?您就住養老院吧,錢的事我們兄妹會商量好的,你不用擔心。

趙阿姨無奈,只能住在養老院。趙阿姨剛住進養老院那會,子女們擔心她,會經常來看看。趙阿姨在子女們面前,說話小心翼翼,她希望子女能接她回去。可一個月後,子女來的次數少了很多,半年後,幾乎不露面了。

節日時,有的子女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團圓,那些能去子女家的老人,心情激動,臉上也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然而趙阿姨卻十分辛酸。

她想回老家過節日,但兒子們覺得接她回去太麻煩,不僅要鋪床,還要置辦許多東西,夜裡給她換尿片,他們節日就打算睡懶覺,好好休息,自然不願意這麼做。

趙阿姨的三女兒節日回來會看望趙阿姨,但三女婿和外孫嫌棄趙阿姨身上有味道,只遠遠站在門口。三女兒和趙阿姨寒暄幾句,問問我們趙阿姨的情況,便走了。

趙阿姨的小女兒還不錯,只要回來過節,都會帶許多東西來看望趙阿姨,陪她聊天解悶。小女兒覺得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能清閑幾天。她想將趙阿姨接到自己家過幾天,盡一點孝心。

可趙阿姨的大兒子不同意,他擔心四妹把母親接回家過節,別人會說他不孝順,所以他不許任何人接。

小女兒雖然不願意接趙阿姨到婆家養老,可她對趙阿姨心存虧欠,所以想在節日時多陪陪趙阿姨,減輕心裡的愧疚。

趙阿姨的大兒子不許她把趙阿姨接走,她只能每天都來陪趙阿姨說說話。過完年,小女兒走的時候,趙阿姨抓著小女兒的手說:閨女,你不走行不?我怕哪天我不行了,見不到你,我想讓你多陪陪我。

小女兒每次離開養老院時,眼睛都哭得通紅。生活所迫,她沒辦法一直陪在趙阿姨身邊啊。

所以每年,別的老人歡天喜地準備節日團圓時,趙阿姨會悄悄抹淚。

韓大爺,69歲,在養老院住了6年

韓大爺的老伴去世後,他覺得一個人太孤獨,主動和兒子商量,去養老院養老。

韓大爺只有一個兒子,兒子出國留學後,回來創業。不過兒子事業心比較強,大多數時間都在外奔波忙碌,鮮少有閑下來的時間。

韓大爺的老伴去世後,曾到兒子家住了一段時間。兒子早出晚歸,韓大爺每天見到他的時間很少,大多數情況,都是韓大爺剛起床,他兒子就去上班了。他睡著了,他兒子下班回家了。

韓大爺的兒媳是一名律師,工作也十分忙碌。

韓大爺住在一百八十平方的房子里,在外人眼裡,他很幸福,老年後能住在高檔小區里養老,可韓大爺卻覺得孤單、冷清。偌大的房子里,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兒子和兒媳不會做飯,韓大爺主動下廚做飯,想博得兒子和兒媳的認可,不過老人和年輕人的口味不同,兒子和兒媳不想讓他難過,會把菜吃光。但是韓大爺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有多無奈。

韓大爺覺得和年輕人住在一起太無聊,這才來到養老院養老。韓大爺性格活潑,會下象棋,會拉二胡,還會跳交誼舞。他到養老院不到一個月,就收穫了許多稱讚。

節日時,韓大爺的兒子和兒媳太忙,沒時間來看他,他也不傷心。韓大爺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年人也應該有老年人的生活。

節日時,他會親自下廚炒幾個菜,和其他老人一起過節。韓大爺是我見過的老人里,最熱愛生活的人。

不過韓大爺在養老院住了幾年後,漸漸失去了這種快樂。養老院里的許多活動他都參加過,也得過獎,相比參加活動,他更在意節日時兒子會不會來看他。

韓大爺的兒子很忙,平時偶爾來一次,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韓大爺想好好和他說會話,他都沒時間。節日時,韓大爺給兒子打電話,兒子說一定來看韓大爺,可是到了節日那天,兒子又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趕回來。

韓大爺一想到兒子多次食言,就難過地想哭。然而更難過的,還在後面。韓大爺的兒子因為一場車禍,當場去世了。

韓大爺得知這個消息後,差點暈倒。自這以後,他變得不再愛笑,不再愛說話。

韓大爺說,他一直想告訴兒子,錢是賺不完的,親情比錢更重要。可惜他沒有機會告訴他了。後來每次節日,韓大爺看著別人的子女來養老院,都會躲起來哭一場。

孫大媽和朱大爺,養老院4年

孫大媽和朱大爺是夫妻倆,兩人是教師,都有退休工資。孫大媽和朱大爺只有一個女兒,可惜孫大媽年輕時只顧著忙工作,把女兒送到鄉下的公婆家。雖然女兒十歲時,孫大媽把女兒接到身邊,但女兒和他們不親。

孫大媽和朱大爺儘力彌補這段關係,女兒出嫁時,孫大媽還拿出大部分積蓄給女兒買了一套房陪嫁,希望她能在婆家挺直腰桿。

後來女兒懷孕生子,孫大媽正好退休了,就幫她帶孩子。女兒當了母親,懂得了母親的不易,和孫大媽的關係才有了緩和。

朱大爺退休後,孫大媽和朱大爺的日子過得很愜意,夫妻倆閑暇時養養花,遛遛狗,天氣好的時候出門旅遊,日子過得很愜意。

不過,朱大爺上了年紀後,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孫大媽身體又不太好,沒辦法一個人照顧朱大爺。他們想去女兒家養老,但女兒和公婆住在一起,女婿覺得家裡有四個老人,容易發生摩擦,不想讓孫大媽和朱大爺去他家。

孫大媽無奈,只好和朱大爺一起住進了養老院。孫大媽的女兒於心有愧,每個月都會抽時間看望父母,節日團圓時,還會接孫大媽和朱大爺去外面下館子,一起吃頓團圓飯。可女兒的愧疚,也僅限於此。

朱大爺經常唉聲嘆氣,覺得女兒不孝順,都說養兒防老,他們老了,子女又在哪裡呢?可為了讓女兒常回來看看,他只能隱瞞心底的想法。

孫大媽安慰朱大爺別想太多,女兒出嫁了,就是婆家的人,女兒關心公婆多過他們,也是應該的。人這一輩子,許多事想開了就釋懷了,較真了,就鑽牛角尖了。

不過朱大爺越想越氣,女兒來時,他忍不住給女兒甩臉色,次數多了,女兒就不來了。那年節日,女兒只給他們打了一通電話,朱大爺和孫大媽心裡難過,哭了很久。

不過今年,孫大媽的女兒和女婿突然想通了, 主動邀請孫大媽和朱大爺到家裡過節。

孫大媽開心壞了,孫大媽說,她不求女兒常年在病床盡孝,她只希望女兒會來看望他們,他們老了,以後見一面少一面,她不希望等她和朱大爺百年之後,女兒有遺憾。

寫在最後

父母上了年紀,生活的重心就變了。年輕時,他們為了生活奔波。如今老了,只想子女陪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壓力,很多子女不是不孝順,也不是不想給父母養老,只是生活所迫,不得已將父母送到養老院養老。

子女們以為,父母在養老院有朋友相伴,有人照顧,就是盡孝了。卻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真正需要什麼。

雖然養老院的各項條件都在完善,但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

父母希望,不管子女在忙,都能抽時間回來看看他們,如果距離太遠回不來,打電話聊聊天也是好的。

如果子女對父母不管不問,他們就算有享受再好的物質條件,內心也是空虛的。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人這一生,賺錢很重要,親情更重要。父母要體諒子女的不易,子女也要顧及父母的感受,常回去看看,不要等子欲養,而親不待。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才是最美好的傳承。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